舟山市治水治污工作动态2022年第13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2-08-02 08:57 浏览量: 字号:[ ]

本期导读

▲ 舟山市召开“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

▲ 舟山市综合施策实现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

▲ 定海区多元节流,全面开展节水行动

▲ 三夺“大禹鼎”!来看舟山定海怎么做

▲ 碧水绕城,普陀再度捧回“大禹鼎”!






舟山市召开“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


7月13日下午,我市高规格组织召开2022年度全市“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市政府副市长方铁道作部署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丁涛主持会议。市生态环境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治水办等部门负责人,各县(区)、功能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及督查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

会上,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生态环境局局长冯敏刚通报了上阶段“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强调在下阶段工作中,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和相关技术要求,全力以赴抓好整改销号管理工作。

方铁道副市长指出,绿水青山是舟山的一张金名片,通过此次检查,暴露出各区块“找寻查挖”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要在整改中提高认识、增强合力、争先进位,展现舟山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独特韵味。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讲政治、顾大局,拉高标杆提高站位抓整改。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全域美丽海岛大花园”要求,切实加强“五水共治”组织领导,以生态底色为总目标,优化水生态环境、发展水生态经济、培育水生态文化,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要凝心聚力,狠抓各类问题整改整治,确保“件件有回音”。

二是抓重点、攻难点,直面问题追根溯源抓整改。针对三级自查和交叉检查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查到底,把个性问题挖深、共性问题找准,建立清单式任务推进机制,做到问题分析到位、措施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整改核查到位。同时,加强水质动态监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恶意偷排、超标排放等水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三是强督导、重实效,举一反三长效长治抓整改。要细化落实整改方案,就三级自查和交叉检查问题、城市水体返黑返臭风险点等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制定一问一策、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单位,确保验收销号规范达标。要举一反三,把专项行动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问题结合起来,持续摸排辖区内涉水重点问题,巩固整改成效。

会上,市治水办还与各县(区)、功能区签订了“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清单交办责任书。  

(市治水办)




舟山市综合施策  实现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


近年来,舟山市全面贯彻落实袁家军书记关于海岛供水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实施“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淡化海水、生态净水、跨海引水和多维节水等工程,有效缓解海岛水资源短缺难题,基本形成本地水源、大陆引水、海水淡化的多源供水配置格局,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85%,规模化覆盖率提升至95.5%。

一是淡化海水。大力实施开源工程,充分利用海岛城市丰富的海水资源,不断扩大海水淡化能力。强化技术攻关,积极开展淡化水水质提升工程,先后实施海水淡化后矿化处理、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有效破解管网老化快、漏损率高、黄水现象时有发生等难题,全力保障饮用水品质。目前,全市已建成投运海水淡化项目30个,海水淡化厂18家,建成总规模为34.1万吨/日,其中嵊泗县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80%左右,六横管委会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60%左右,有效补充全市水资源供应。

二是生态净水。针对海岛无稳定水源、地表径流短、自净能力差、水质不稳定等问题,根据“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内治外堵提升饮用水水源原水水质。同时,创新水源地水质治理模式,引进全省首例石墨烯光催化净水新技术,率先在县级饮用水源地试点应用,水质情况一直恒定在二类水标准。在普陀山构建“食藻虫一水下森林一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共生系统,改善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健康的自我循环、自我平衡的水体环境。2017年至今,已累计创建大柳主干河、东港景观河等省级“美丽河湖”11个,乐水小镇、水美乡村20个,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29.62公里。

三是跨域引水。对外,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主动对接“国家水网”沿海骨干网和省级“浙江水网”工程,多渠道引进市外优质水源,打通水网外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对内,在舟山大陆引水工程一、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大陆引水三期和嵊泗大陆引水工程的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大陆引水三期宁波陆上段泵站主体工程完工,金塘海上段动工建设;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计划完成陆上先行段项目建设,主体工程(海上段)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同时,立足长远,持续推进域外引优质水和甬舟供水一体化前期工作,为舟山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

四是多维节水。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建成国家节水型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开源节流”为总体思路,通过实施节水刚性约束双控行动、节水制度规范深化行动、农村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行动、城镇公共节水降损行动、旅游景区节水风尚行动、水源优化活水工程行动、非常规水推广利用行动、节水示范标杆创建行动、数字信息智慧节水行动等节水十大行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节水新局面。截至2021年底,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5.3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2.8m3,农田灌溉水有限利用水系数0.699,均位居全省全列。同时,全力探索偏远海岛多维节水新模式,选取新建民宿综合体为试点,打造中水回用及山溪水利用设施,月节水量达80-90吨,节水率可达40%。                  

(市水利局)




定海区多元节流,全面开展节水行动


为提升节水意识,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定海区近日下发了《舟山市定海区2022年度节水行动计划》,强化刚性约束,完善政策制度,使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港城标杆。

据节水行动计划要求,定海区将实施节水刚性约束双控行动,实行总量强度控制,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并实施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格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节水评价制度执行,健全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大违法取用水查处力度。开展节水制度规范深化行动,深化落实水效标识管理,持续开展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查,深化落实区域水资源论证,大力推动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

今年,定海区将聚焦聚力重点用水领域,持续实施农业农村节水增效行动。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2万亩,结合绿色农田项目,继续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确保区域水肥一体化面积保持在0.5万亩以上,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建设,新(改)建农村供(引)水管网17.1公里,巩固城乡同质饮水成果,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千人以上工程供水水质水量实现实时在线监测。

针对工业企业节水减排行动,我区将严格执行国家节水标准,落实定额管理,把用水定额作为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评价等工作重要依据,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以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六大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创建节水型企业2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3家。同时,着眼重点行业,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工业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高。

此外,今年还将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严控公共用水浪费,70%以上区级事业单位和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控制供水管网漏损,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9%,大力推动全民节水,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利用旅游旺季,结合用水文化,积极开展旅游景区节水风尚、活水工程、非常规水推广利用、节水示范标杆创建和数字信息智慧节水等行动。

2022年,预计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6%和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用水量控制在45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877,用水总量控制在8700万立方米以内。

(市水利局)




三夺“大禹鼎”!来看舟山定海怎么做


近五年来,定海已四次获得美丽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工作考核优秀,三次捧回“大禹鼎”。这两份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多年来定海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一是攻坚污染防治,擦亮花园式人文港城绿色家底。蓝天保卫战擦亮好空气“金名片”。深入开展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开展船舶、矿山、沥青、熔炼铸造等“低散乱”涉气行业整治提升,完成VOC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推进规上修船企业绿色涂装除锈工艺改造,全力发展绿色岸电和公共交通空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居全国前列,空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空气优良率为99.4%。

治水攻坚战营造和谐水生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100%,南洞水库、河塘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入围全国案例。大柳主干河、盐仓河库水系等水系获省级美丽河湖。

清废净土行动守护生态底线。大力提升固废处置能力,实施危险废物全闭环管理,全力保障全市涉疫医疗废物妥善处置。深入实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省级“无废城市”创建,建成122“无废细胞”培育工程。

二是推动产业生态化,激发海洋经济持续输出绿色动能。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唱响蓝海牧歌。基地正以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体系,传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传统支柱产业全速升级绿色发展。定海工业园区、国际粮油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孵化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完成市级“绿色修船企业”创建9家,重点推进应用绿色涂装除锈工艺。

向海图强培育蓝色经济新增长极。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定海海洋科学城列入国家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产业之城”“创新之城”“融合之城”。“蓝色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推动临港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三是打造共美新绿带,塑造生态人居和谐统一绿色气质。东海云廊串联古今山海文明。全线贯通后将为沿线经济发展创造良机,不仅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环城文化生态廊道,更是实现“山、水、人”综合治理,独具海洋特色的“水利+旅游”共富惠民廊道。

滨海古城点亮生活空间品质。以蓝色海湾三年整治行动重塑古城南部海岸线,修复漫滩湿地,将“工业岸线”转变为“生态岸线”,高品质定海湾区滨海带将跃然波上。以微改造激发古城韵味,通过修旧、重塑、融合、激活,古城元素、海岛标志、佛禅文化相得益彰,独具韵味,海岛古城文化活水自流。

四是夯实生态基底,激活山城海岛价值转化绿色元素。五峙山鸟岛引凤来巢。通过实施引鸟护鸟工程,推进“智慧鸟岛”建设,成立“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保护区成为珍稀海鸟的天堂。

“净零碳”乡村建设示范先行。2019年,定海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大会“净零碳”中国案例,古镇焕新、山村蝶变的“净零碳”乡村建设拉开了序幕。

美丽乡村富产美丽价值。连续举办“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活动,打响定海乡村文旅品牌。“新乡村社群”催生乡村文创新业态落地生根。文、旅、体优势融合打造“神行定海山”品牌,激活“步道经济”。近两年,定海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209.1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00.16亿元。

五是厚续生态之魂,培育共建共享共美共富绿色风尚。守护古城生态文化精气神。数字赋能、云上管理,得力于创新研发的定海区古树名木云平台,通过多功能环境监测站、负氧离子检测仪、森林消防预警传感器、树干生长量传感器、古树名木视频观测器等设备,实现了古树名木智能化管理。

“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印刻着马岙村6000年海上农耕文明,这古老的自然与人居文明正在“净零碳”和“善治”理念的融合中续写时代新篇。

汇聚海岛生态环保志愿力量,以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理念让绿色公益活跃起来。          

(定海区治水办)




碧水绕城,普陀再度捧回“大禹鼎”!


近日,在2022年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上,普陀区二度捧回“大禹鼎”。“大禹鼎”是浙江“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是全省治水工作的最高荣誉,这次捧回“大禹鼎”,对普陀区而言意义非凡!

一年来,普陀区深入开展碧水行动,加快补齐治水短板,实施“五水智治”,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治水“成绩单”。

一是打造美丽水系,抓实“零直排”建设。碧海蓝天下,清澈的河水波光荡漾。在虾峙镇,这样的生态美景随处可见,让人心旷神怡,这是该镇近年来开展“五水共治”带来的新变化。今年2月,2021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乡镇(街道)名单出炉,虾峙镇荣登榜单。

河湖污染,根源在岸。“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普陀区近年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重点工作,是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是防止水质反弹的治本之策。

2021年,普陀区制订了《2021-2022“污水零直排区”攻坚行动方案》,将两年的“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任务按照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划分三大类建设单元,以镇(街道)为主要建设单位,涉及住建、教育、卫生、环境13各部门共同实施,科学分配两年时间高水平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并对已创建成功镇(街道、管委会)进行持续整改并制定长效措施,切实巩固提升治水成果。

推进过程中,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多次组织召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推进会暨培训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课,向参会人员详细讲解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工作流程、建设规范、验收要求、运行维护及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截至目前,普陀区共有8个镇、街道、管委会全部完成“污水零直排区”集镇区建设。

二是数字治水护水,提高治理成效。“嗡嗡嗡……”近日,趁着天气晴好,5G无人船又出动巡河了。在普陀区舵岙河上,船只通过搭载的水质监测传感器、专业声呐、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时连续采集水质数据,实现远程“贴水”巡河,治水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5G无人船巡河只是普陀区智慧治水全面升级的缩影。过去一年,普陀区以数字化为引领,依托“智慧河湖管理”场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智慧治水,实现数字治水迭代升级。目前已覆盖全区52个前端监控点位,累计导入河道水质数据300余条,成功采集3000件事件告警,河道异常事件60分钟之内处理率达到80%。

据了解,普陀共有大小河道共156条,分布在各海岛,日常监管难度大。如何提高河道治理效率?2019年起,普陀区开始探索数字化的河道流域治理模式,如今,全面数字化的“四灯管理”一体化监管平台已日臻完善,河道水系治理也拥有了神经中枢。

“我们委托专业水质检测机构,对河道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分,定义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重症四个类别的监测值,并以绿、黄、橙、红这4种颜色灯对应警示。”区治水办(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灯的颜色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分别为红灯每月监测,橙灯双月监测,黄灯季度监测,绿灯按任务监测,建立河湖个性化健康体检档案。

三是建立健全机制,推动长效治水。沿岸巡逻、清理河道垃圾、劝导垂钓等不文明行为……每逢周六下午,身穿红马甲的大干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雷打不动地来到大干河开展护河行动。

“每周六下午开展护河活动,已成为我们一项传统。”大干社区新居民党支部书记杨秀青说。据了解,大干新居民护河队是一支民间河长团队,至今已成立7年。新居民志愿者每周六坚持集体护河,截至目前累计达400余场次。

治水要长效,河湖长是重点。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全面对接民间河长团队,及时处理或转送民间河长上报的问题,形成“官方+民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织密区内河湖水道防护网。

如今,普陀区共设置了三级河湖长179名,发挥区级河长领头雁效应,做好镇村两级河长培训工作,关注村级河长的交接及履职情况。已全面完成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实现河湖长统一平台管理,河湖长履职、巡河问题、河湖状况、公众参与等情况实现一键调取、一目了然。同时,普陀区根据河湖长日常履职、巡河问题发现处理等情况每月统计打分并排名,年底将按照分数评定等级,并联合有关部门对履职不到位的河湖长处以惩罚措施。

四是奋楫笃行创新,治水成果全民共享。推进过程中,普陀革新督查方式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治水治污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全面把握工作重点,制定印发《2021年全区治水治污大会战专项督查工作方案》,抓住市区两级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不放松。

对各地各单位2021年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已经落实的查效果、正在落实的督进度、没有落实的查原因;开展常规督查,每周利用3-4个工作日,巡回到各镇、街道、管委会展开督查工作,确保时时掌握治水动态;精准发力专项督查,由区治水办(河长办)负责总牵头,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从细微处查问题,带动全面整改落实。

同时全年不间断贯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等涉水问题回头看行动,严查整改落实是否到位,有无反弹隐患等问题。这些举措都不断推进普陀区“五水共治”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治水要长效,关键还在于基层。为营造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还通过举办治水治污大会战文艺晚会、送戏下乡、开展网格专题走访、分发宣传册和宣传品等,让尊重和爱护水资源,深深沁入普陀百姓心底。

“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全力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普陀区治水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 治水治污大会战 > 工作动态

舟山市治水治污工作动态2022年第13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2-08-02 08:57:07

本期导读

▲ 舟山市召开“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

▲ 舟山市综合施策实现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

▲ 定海区多元节流,全面开展节水行动

▲ 三夺“大禹鼎”!来看舟山定海怎么做

▲ 碧水绕城,普陀再度捧回“大禹鼎”!






舟山市召开“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


7月13日下午,我市高规格组织召开2022年度全市“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市政府副市长方铁道作部署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丁涛主持会议。市生态环境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治水办等部门负责人,各县(区)、功能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及督查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

会上,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生态环境局局长冯敏刚通报了上阶段“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强调在下阶段工作中,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和相关技术要求,全力以赴抓好整改销号管理工作。

方铁道副市长指出,绿水青山是舟山的一张金名片,通过此次检查,暴露出各区块“找寻查挖”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要在整改中提高认识、增强合力、争先进位,展现舟山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独特韵味。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讲政治、顾大局,拉高标杆提高站位抓整改。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全域美丽海岛大花园”要求,切实加强“五水共治”组织领导,以生态底色为总目标,优化水生态环境、发展水生态经济、培育水生态文化,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要凝心聚力,狠抓各类问题整改整治,确保“件件有回音”。

二是抓重点、攻难点,直面问题追根溯源抓整改。针对三级自查和交叉检查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查到底,把个性问题挖深、共性问题找准,建立清单式任务推进机制,做到问题分析到位、措施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整改核查到位。同时,加强水质动态监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恶意偷排、超标排放等水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三是强督导、重实效,举一反三长效长治抓整改。要细化落实整改方案,就三级自查和交叉检查问题、城市水体返黑返臭风险点等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制定一问一策、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单位,确保验收销号规范达标。要举一反三,把专项行动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问题结合起来,持续摸排辖区内涉水重点问题,巩固整改成效。

会上,市治水办还与各县(区)、功能区签订了“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清单交办责任书。  

(市治水办)




舟山市综合施策  实现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


近年来,舟山市全面贯彻落实袁家军书记关于海岛供水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实施“海岛供水能力、水质双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淡化海水、生态净水、跨海引水和多维节水等工程,有效缓解海岛水资源短缺难题,基本形成本地水源、大陆引水、海水淡化的多源供水配置格局,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85%,规模化覆盖率提升至95.5%。

一是淡化海水。大力实施开源工程,充分利用海岛城市丰富的海水资源,不断扩大海水淡化能力。强化技术攻关,积极开展淡化水水质提升工程,先后实施海水淡化后矿化处理、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有效破解管网老化快、漏损率高、黄水现象时有发生等难题,全力保障饮用水品质。目前,全市已建成投运海水淡化项目30个,海水淡化厂18家,建成总规模为34.1万吨/日,其中嵊泗县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80%左右,六横管委会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60%左右,有效补充全市水资源供应。

二是生态净水。针对海岛无稳定水源、地表径流短、自净能力差、水质不稳定等问题,根据“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内治外堵提升饮用水水源原水水质。同时,创新水源地水质治理模式,引进全省首例石墨烯光催化净水新技术,率先在县级饮用水源地试点应用,水质情况一直恒定在二类水标准。在普陀山构建“食藻虫一水下森林一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共生系统,改善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健康的自我循环、自我平衡的水体环境。2017年至今,已累计创建大柳主干河、东港景观河等省级“美丽河湖”11个,乐水小镇、水美乡村20个,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29.62公里。

三是跨域引水。对外,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主动对接“国家水网”沿海骨干网和省级“浙江水网”工程,多渠道引进市外优质水源,打通水网外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对内,在舟山大陆引水工程一、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大陆引水三期和嵊泗大陆引水工程的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大陆引水三期宁波陆上段泵站主体工程完工,金塘海上段动工建设;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计划完成陆上先行段项目建设,主体工程(海上段)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同时,立足长远,持续推进域外引优质水和甬舟供水一体化前期工作,为舟山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

四是多维节水。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建成国家节水型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开源节流”为总体思路,通过实施节水刚性约束双控行动、节水制度规范深化行动、农村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行动、城镇公共节水降损行动、旅游景区节水风尚行动、水源优化活水工程行动、非常规水推广利用行动、节水示范标杆创建行动、数字信息智慧节水行动等节水十大行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节水新局面。截至2021年底,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5.3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2.8m3,农田灌溉水有限利用水系数0.699,均位居全省全列。同时,全力探索偏远海岛多维节水新模式,选取新建民宿综合体为试点,打造中水回用及山溪水利用设施,月节水量达80-90吨,节水率可达40%。                  

(市水利局)




定海区多元节流,全面开展节水行动


为提升节水意识,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定海区近日下发了《舟山市定海区2022年度节水行动计划》,强化刚性约束,完善政策制度,使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港城标杆。

据节水行动计划要求,定海区将实施节水刚性约束双控行动,实行总量强度控制,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并实施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格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节水评价制度执行,健全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大违法取用水查处力度。开展节水制度规范深化行动,深化落实水效标识管理,持续开展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查,深化落实区域水资源论证,大力推动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

今年,定海区将聚焦聚力重点用水领域,持续实施农业农村节水增效行动。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2万亩,结合绿色农田项目,继续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确保区域水肥一体化面积保持在0.5万亩以上,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建设,新(改)建农村供(引)水管网17.1公里,巩固城乡同质饮水成果,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千人以上工程供水水质水量实现实时在线监测。

针对工业企业节水减排行动,我区将严格执行国家节水标准,落实定额管理,把用水定额作为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评价等工作重要依据,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以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六大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创建节水型企业2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3家。同时,着眼重点行业,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工业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高。

此外,今年还将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严控公共用水浪费,70%以上区级事业单位和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控制供水管网漏损,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9%,大力推动全民节水,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利用旅游旺季,结合用水文化,积极开展旅游景区节水风尚、活水工程、非常规水推广利用、节水示范标杆创建和数字信息智慧节水等行动。

2022年,预计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6%和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用水量控制在45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877,用水总量控制在8700万立方米以内。

(市水利局)




三夺“大禹鼎”!来看舟山定海怎么做


近五年来,定海已四次获得美丽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工作考核优秀,三次捧回“大禹鼎”。这两份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多年来定海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一是攻坚污染防治,擦亮花园式人文港城绿色家底。蓝天保卫战擦亮好空气“金名片”。深入开展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开展船舶、矿山、沥青、熔炼铸造等“低散乱”涉气行业整治提升,完成VOC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推进规上修船企业绿色涂装除锈工艺改造,全力发展绿色岸电和公共交通空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居全国前列,空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空气优良率为99.4%。

治水攻坚战营造和谐水生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100%,南洞水库、河塘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入围全国案例。大柳主干河、盐仓河库水系等水系获省级美丽河湖。

清废净土行动守护生态底线。大力提升固废处置能力,实施危险废物全闭环管理,全力保障全市涉疫医疗废物妥善处置。深入实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省级“无废城市”创建,建成122“无废细胞”培育工程。

二是推动产业生态化,激发海洋经济持续输出绿色动能。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唱响蓝海牧歌。基地正以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体系,传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传统支柱产业全速升级绿色发展。定海工业园区、国际粮油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孵化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完成市级“绿色修船企业”创建9家,重点推进应用绿色涂装除锈工艺。

向海图强培育蓝色经济新增长极。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定海海洋科学城列入国家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产业之城”“创新之城”“融合之城”。“蓝色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推动临港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三是打造共美新绿带,塑造生态人居和谐统一绿色气质。东海云廊串联古今山海文明。全线贯通后将为沿线经济发展创造良机,不仅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环城文化生态廊道,更是实现“山、水、人”综合治理,独具海洋特色的“水利+旅游”共富惠民廊道。

滨海古城点亮生活空间品质。以蓝色海湾三年整治行动重塑古城南部海岸线,修复漫滩湿地,将“工业岸线”转变为“生态岸线”,高品质定海湾区滨海带将跃然波上。以微改造激发古城韵味,通过修旧、重塑、融合、激活,古城元素、海岛标志、佛禅文化相得益彰,独具韵味,海岛古城文化活水自流。

四是夯实生态基底,激活山城海岛价值转化绿色元素。五峙山鸟岛引凤来巢。通过实施引鸟护鸟工程,推进“智慧鸟岛”建设,成立“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保护区成为珍稀海鸟的天堂。

“净零碳”乡村建设示范先行。2019年,定海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大会“净零碳”中国案例,古镇焕新、山村蝶变的“净零碳”乡村建设拉开了序幕。

美丽乡村富产美丽价值。连续举办“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活动,打响定海乡村文旅品牌。“新乡村社群”催生乡村文创新业态落地生根。文、旅、体优势融合打造“神行定海山”品牌,激活“步道经济”。近两年,定海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209.1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00.16亿元。

五是厚续生态之魂,培育共建共享共美共富绿色风尚。守护古城生态文化精气神。数字赋能、云上管理,得力于创新研发的定海区古树名木云平台,通过多功能环境监测站、负氧离子检测仪、森林消防预警传感器、树干生长量传感器、古树名木视频观测器等设备,实现了古树名木智能化管理。

“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印刻着马岙村6000年海上农耕文明,这古老的自然与人居文明正在“净零碳”和“善治”理念的融合中续写时代新篇。

汇聚海岛生态环保志愿力量,以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理念让绿色公益活跃起来。          

(定海区治水办)




碧水绕城,普陀再度捧回“大禹鼎”!


近日,在2022年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上,普陀区二度捧回“大禹鼎”。“大禹鼎”是浙江“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是全省治水工作的最高荣誉,这次捧回“大禹鼎”,对普陀区而言意义非凡!

一年来,普陀区深入开展碧水行动,加快补齐治水短板,实施“五水智治”,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治水“成绩单”。

一是打造美丽水系,抓实“零直排”建设。碧海蓝天下,清澈的河水波光荡漾。在虾峙镇,这样的生态美景随处可见,让人心旷神怡,这是该镇近年来开展“五水共治”带来的新变化。今年2月,2021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乡镇(街道)名单出炉,虾峙镇荣登榜单。

河湖污染,根源在岸。“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普陀区近年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重点工作,是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是防止水质反弹的治本之策。

2021年,普陀区制订了《2021-2022“污水零直排区”攻坚行动方案》,将两年的“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任务按照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划分三大类建设单元,以镇(街道)为主要建设单位,涉及住建、教育、卫生、环境13各部门共同实施,科学分配两年时间高水平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并对已创建成功镇(街道、管委会)进行持续整改并制定长效措施,切实巩固提升治水成果。

推进过程中,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多次组织召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推进会暨培训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课,向参会人员详细讲解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工作流程、建设规范、验收要求、运行维护及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截至目前,普陀区共有8个镇、街道、管委会全部完成“污水零直排区”集镇区建设。

二是数字治水护水,提高治理成效。“嗡嗡嗡……”近日,趁着天气晴好,5G无人船又出动巡河了。在普陀区舵岙河上,船只通过搭载的水质监测传感器、专业声呐、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时连续采集水质数据,实现远程“贴水”巡河,治水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5G无人船巡河只是普陀区智慧治水全面升级的缩影。过去一年,普陀区以数字化为引领,依托“智慧河湖管理”场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智慧治水,实现数字治水迭代升级。目前已覆盖全区52个前端监控点位,累计导入河道水质数据300余条,成功采集3000件事件告警,河道异常事件60分钟之内处理率达到80%。

据了解,普陀共有大小河道共156条,分布在各海岛,日常监管难度大。如何提高河道治理效率?2019年起,普陀区开始探索数字化的河道流域治理模式,如今,全面数字化的“四灯管理”一体化监管平台已日臻完善,河道水系治理也拥有了神经中枢。

“我们委托专业水质检测机构,对河道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分,定义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重症四个类别的监测值,并以绿、黄、橙、红这4种颜色灯对应警示。”区治水办(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灯的颜色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分别为红灯每月监测,橙灯双月监测,黄灯季度监测,绿灯按任务监测,建立河湖个性化健康体检档案。

三是建立健全机制,推动长效治水。沿岸巡逻、清理河道垃圾、劝导垂钓等不文明行为……每逢周六下午,身穿红马甲的大干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雷打不动地来到大干河开展护河行动。

“每周六下午开展护河活动,已成为我们一项传统。”大干社区新居民党支部书记杨秀青说。据了解,大干新居民护河队是一支民间河长团队,至今已成立7年。新居民志愿者每周六坚持集体护河,截至目前累计达400余场次。

治水要长效,河湖长是重点。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全面对接民间河长团队,及时处理或转送民间河长上报的问题,形成“官方+民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织密区内河湖水道防护网。

如今,普陀区共设置了三级河湖长179名,发挥区级河长领头雁效应,做好镇村两级河长培训工作,关注村级河长的交接及履职情况。已全面完成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实现河湖长统一平台管理,河湖长履职、巡河问题、河湖状况、公众参与等情况实现一键调取、一目了然。同时,普陀区根据河湖长日常履职、巡河问题发现处理等情况每月统计打分并排名,年底将按照分数评定等级,并联合有关部门对履职不到位的河湖长处以惩罚措施。

四是奋楫笃行创新,治水成果全民共享。推进过程中,普陀革新督查方式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治水治污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全面把握工作重点,制定印发《2021年全区治水治污大会战专项督查工作方案》,抓住市区两级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不放松。

对各地各单位2021年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已经落实的查效果、正在落实的督进度、没有落实的查原因;开展常规督查,每周利用3-4个工作日,巡回到各镇、街道、管委会展开督查工作,确保时时掌握治水动态;精准发力专项督查,由区治水办(河长办)负责总牵头,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从细微处查问题,带动全面整改落实。

同时全年不间断贯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等涉水问题回头看行动,严查整改落实是否到位,有无反弹隐患等问题。这些举措都不断推进普陀区“五水共治”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治水要长效,关键还在于基层。为营造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还通过举办治水治污大会战文艺晚会、送戏下乡、开展网格专题走访、分发宣传册和宣传品等,让尊重和爱护水资源,深深沁入普陀百姓心底。

“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全力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普陀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普陀区治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