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2年第12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2-09-28 11:15 浏览量: 字号:[ ]

● 舟山坚持“三个不变”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嵊泗县做实做细海洋碳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舟山坚持“三个不变”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舟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海洋环境相协调,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今年1-6月,舟山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比达38.7%,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

一是坚持方向不变、质量不降,严守海洋生态底线。强化“两空间内部一红线”管控,推进海域、海岛、海岸线分区分类保护与利用,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72.26%以上。打造“蓝色海湾”,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通过潜堤构筑、海岛公园、亲水海岸、生态景观等一系列措施,完成岸线整治修复122公里、恢复生态湿地千余公顷,普陀区“蓝色海湾”整治、打造省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经验成为“全国海上生态修复金名片”。突出海洋资源保护,设立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面积占舟山海域总面积超过11%。打好“养海护鱼、耕海牧渔”组合拳,修复海洋生境,过去5年共增殖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黑鲷等苗种82亿尾(粒)。

二是坚持标准不变、力度不减,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坚持海陆统筹,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和船舶污染物监管。推进1552个入海排污口专项整治,对59个重点排口实施陆上监管、海上巡查、空中遥感的陆海空一体化监管;发布实施《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实现船舶污染物海陆联动闭环管理,填补了全国港口船舶污染物专项法律空白。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湾(滩)长制”组织体系,划定湾滩321个,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公里。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努力实现海水养殖清洁化、生态化,2021年创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家,完成养殖尾水治理面积8100余亩。

三是坚持绿色不变、探索不断,推动蓝碳经济发展。探索构建舟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以海洋水生态、海岛、沙滩、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为核心,开展全市GEP的功能量、价值量核算。探索开展海水养殖增汇、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增汇,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东极海洋牧场为试点积极发展碳汇渔业,近两年舟山每年海水养殖贻贝、蛏子等贝类产量约23.6万吨,从海水中移出的总碳量约为2.4万吨,碳汇渔业成效初显。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推动海洋资源有偿经营服务,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嵊泗县做实做细海洋碳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年来,嵊泗县锚定“双碳”目标不放松,紧扣“渔”“海”两大主题,积极探索海洋碳汇方法路径,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5年谋划创建长三角首个国家级“零碳”海岛。

一是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巩固海洋碳汇增量。加快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实施完成3个海岸带修复工程和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注重陆海统筹,完成岸线清理5800米,拆除沿线废弃建筑物1800平方米,新型浮球替换48万个。实施“碳汇工厂”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切实将保护种质资源与生境修复有机结合。2016年以来,建设人工鱼礁近5万空方,藻礁带2500米,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大黄鱼、海蜇等17个苗种超25.5亿单位。

二是探索碳汇渔业产业发展体系,扩容海洋碳汇储量。发展碳汇渔业,以“减排”+“扩容”的方式,在蓝色碳汇上先试先行。稳减渔业碳排强度,2016年以来共拆解各类渔船349艘,核减功率2.18万千瓦,查获取缔“三无”渔船111艘。稳增渔业碳汇储量,以养殖具有滤水固碳功能的贻贝为代表的碳汇养殖产量突破15万吨,占国内贻贝产量70%以上,据2020年核查报告,固碳量为1.19万吨;推进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渔光互补”养殖新模式,建设国内单体最大的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养殖与发电年营业收入将超1.52亿元。

三是开展海洋零碳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海洋碳汇流量。启动海洋碳汇调查,摸清碳汇资源数量、质量等底数,厘清高营养水体、无居民海岛植被固碳机理、碳储量形成机制,建立海洋碳汇计量、监测和核算体系并完成核算和确权登记,估算海洋碳汇资源开发成本效益。借助“两山银行”平台,将贻贝碳汇收储交易纳入平台,通过挖掘各类大型会议、活动等潜在碳减排目标,创建首个海洋零碳示范基地。近两年产出厚壳贻贝30万吨,从海水中移出的总碳量约为2.4万吨。同时吸引银行、保险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海洋碳汇交易环节,进一步提高海洋碳汇流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 美丽舟山建设

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2年第12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2-09-28 11:15:51

● 舟山坚持“三个不变”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嵊泗县做实做细海洋碳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舟山坚持“三个不变”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舟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海洋环境相协调,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今年1-6月,舟山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比达38.7%,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

一是坚持方向不变、质量不降,严守海洋生态底线。强化“两空间内部一红线”管控,推进海域、海岛、海岸线分区分类保护与利用,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72.26%以上。打造“蓝色海湾”,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通过潜堤构筑、海岛公园、亲水海岸、生态景观等一系列措施,完成岸线整治修复122公里、恢复生态湿地千余公顷,普陀区“蓝色海湾”整治、打造省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经验成为“全国海上生态修复金名片”。突出海洋资源保护,设立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面积占舟山海域总面积超过11%。打好“养海护鱼、耕海牧渔”组合拳,修复海洋生境,过去5年共增殖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黑鲷等苗种82亿尾(粒)。

二是坚持标准不变、力度不减,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坚持海陆统筹,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和船舶污染物监管。推进1552个入海排污口专项整治,对59个重点排口实施陆上监管、海上巡查、空中遥感的陆海空一体化监管;发布实施《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实现船舶污染物海陆联动闭环管理,填补了全国港口船舶污染物专项法律空白。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湾(滩)长制”组织体系,划定湾滩321个,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公里。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努力实现海水养殖清洁化、生态化,2021年创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家,完成养殖尾水治理面积8100余亩。

三是坚持绿色不变、探索不断,推动蓝碳经济发展。探索构建舟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以海洋水生态、海岛、沙滩、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为核心,开展全市GEP的功能量、价值量核算。探索开展海水养殖增汇、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增汇,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东极海洋牧场为试点积极发展碳汇渔业,近两年舟山每年海水养殖贻贝、蛏子等贝类产量约23.6万吨,从海水中移出的总碳量约为2.4万吨,碳汇渔业成效初显。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推动海洋资源有偿经营服务,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嵊泗县做实做细海洋碳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年来,嵊泗县锚定“双碳”目标不放松,紧扣“渔”“海”两大主题,积极探索海洋碳汇方法路径,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5年谋划创建长三角首个国家级“零碳”海岛。

一是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巩固海洋碳汇增量。加快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实施完成3个海岸带修复工程和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注重陆海统筹,完成岸线清理5800米,拆除沿线废弃建筑物1800平方米,新型浮球替换48万个。实施“碳汇工厂”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切实将保护种质资源与生境修复有机结合。2016年以来,建设人工鱼礁近5万空方,藻礁带2500米,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大黄鱼、海蜇等17个苗种超25.5亿单位。

二是探索碳汇渔业产业发展体系,扩容海洋碳汇储量。发展碳汇渔业,以“减排”+“扩容”的方式,在蓝色碳汇上先试先行。稳减渔业碳排强度,2016年以来共拆解各类渔船349艘,核减功率2.18万千瓦,查获取缔“三无”渔船111艘。稳增渔业碳汇储量,以养殖具有滤水固碳功能的贻贝为代表的碳汇养殖产量突破15万吨,占国内贻贝产量70%以上,据2020年核查报告,固碳量为1.19万吨;推进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渔光互补”养殖新模式,建设国内单体最大的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养殖与发电年营业收入将超1.52亿元。

三是开展海洋零碳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海洋碳汇流量。启动海洋碳汇调查,摸清碳汇资源数量、质量等底数,厘清高营养水体、无居民海岛植被固碳机理、碳储量形成机制,建立海洋碳汇计量、监测和核算体系并完成核算和确权登记,估算海洋碳汇资源开发成本效益。借助“两山银行”平台,将贻贝碳汇收储交易纳入平台,通过挖掘各类大型会议、活动等潜在碳减排目标,创建首个海洋零碳示范基地。近两年产出厚壳贻贝30万吨,从海水中移出的总碳量约为2.4万吨。同时吸引银行、保险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海洋碳汇交易环节,进一步提高海洋碳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