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牢记嘱托,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海洋海岛绿色发展
20年来,舟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扛起“打造海洋经济强省,舟山要打头阵”的大旗,放大资源优势,推进国家战略,坚持经略海洋,在舟山GDP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绿色石化加快推进生产建设的背景下,海洋海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升,生态好、经济增长快、百姓富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以“三降低”“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持续改善。“三降低”:2003年-2022年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2.2%、98.2%和93.5%。大气主要污染物(SO2、 N02 、CO、PM10、PM2.5)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三提高”: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003年的60%提高到现在的100%并已持续多年,市控以上地表水I-Ⅲ类水质、海水I-Ⅲ类海水比例分别从2003年的54.6%、13.1%提高到2022年的95.0%、59.6%。从2003年的提高到2022年的,舟山水质实现由“浊”到“净”到“清”的升级,蓝天白云成为了“金名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
经济增长快。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OO3-2022年,GDP实现10.5倍增长,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22年舟山人均GDP达16.8万元,超越杭州、宁波在省内登顶。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跃升,由2003年的19.3:40.9:39.8,调整为2022年的8.8:48.7:42.5,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万元GDP水耗(万元/立方米)从2003年75.31下降到2022年的8.9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21年较2015年下降了24%,近5年工业亩均税收从7.2万元提升到27.8万元,千亿产值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海洋经济从以粗放型的捕捞、海水养殖为主,到现在形成的以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港贸物流、海洋旅游等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百姓富。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2003年的12213元、5018元到2022年的69103元、42945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1∶1,是全国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将“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遍布美丽乡村,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正呈现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别具海洋韵味的渔港渔都、海岛古镇、海岛度假村、海洋湿地公园等景观,带动生态旅游经济水涨船高。
20 年来,舟山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向海图强,有力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全力攻坚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动舟山从边陲海岛到开放高地,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从海防小城到花园城市,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以殷切嘱托为遵循,持续迭代升级发展蓝图。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市建设,2011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推进全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2年提出了“生态立市”方针,2015年提出了“生态优先”战略,2017年市委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五大会战”和“四个舟山”建设,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2023年提出“打响‘绿色发展看舟山’的品牌”口号。在一系列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下,舟山海洋经济保持绿色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等获批实施,海洋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经济功能平台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绿色石化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顺利建成,临港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全国重要的LNG登陆中心、全国首座浮式风电平台等在舟山诞生。
以绿色集约为导向,不断优化陆海空间格局。基于《舟山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的三大生态功能分区编制实施《舟山市生态功能区划》及县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不断优化完善分区管控 ,出台《舟山市环境功能区划》及县区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政策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6.37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898.01平方千米。出台《舟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科学化、精细化,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机制。稳定夯实市域生态安全基底,逐岛定位,实施岛屿主体功能生态引导策略,明确主要岛屿开发保护措施。着力发展海洋经济,按照建设经略海洋先行示范区的要求,科学实施海域海岛开发,推进功能岛规划建设,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石化产业快速推进,装备制造优化升级,港航物流通江达海,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海事服务蓬勃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持续发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日趋成熟,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并重的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高效推动海洋海岛经济发展。舟山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临港工业、渔农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取得突破,发 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工业领域。海洋科技创新港、东海实验室启动建设,新建重大海洋创新平台41个;绿色修船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管理”成功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推进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建设,海水淡化装机容量13.7万吨占全国1/10。清洁能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个海上风电场国电普陀6号成功并网,潮流能装备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渔农业领域。启动建设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产量占全国22%。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累计建成省级现代渔农业园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2个(国家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5个(国家级)、绿色食品28个。服务业领域。立足海洋经济特色,大力发展港航物流、海洋旅游等服务业,从2005年舟山港与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相加总数不超过3.6亿吨,到2022年12.5亿吨,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实现了从深水良港到一流强港转变。
以“最严制度”为抓手,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舟山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地方特色立法,着力加强环境政策制度建设。出台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完善船舶污染物海陆统筹监管体系,制定实施《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有效提升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能力,实现海陆联动的闭环管理。打造最严监管执法城市,出台《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严格执法十条》,完善环保与公检法联动机制,从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化“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健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海岛生态价值转化。以贻贝、鱿鱼、大黄鱼、茶叶、果蔬、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渔农业全产业链经济超千亿元。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加强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发挥港口优势,培育以粮食、食用油贮运、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农耕文化、渔俗文化、观光农业、体验渔业、海钓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渔农业美丽经济。以渔农业作业服务、渔农资供应服务、渔农产品购销服务和渔农村电商服务、渔农业信息化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培育渔农业综合服务经济。形成了边远海岛绿色发展“花鸟”模式,美丽经济、美丽乡村“新建”模式,产业绿色转型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六横”模式,文化撬动绿色转型“东沙”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多领域集中呈现“秀山”模式。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速居全省首位,累计盘活闲置农房4700余套,出租农房的渔农民户均增收3.2万元,发展渔农家乐(民宿)2720余家,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全年渔农业总产值306亿元,比2003年增长4倍多。
以开放包容为理念,挖掘传承海洋生态文化。遵循“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生态伦理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发展观,深度挖掘传统海洋文化、佛教文化、渔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中的生态元素,总结提炼海洋生态文化核心价值,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打造开拓包容的开放海岛花园城市。结合海岛交旅融合、文旅融合、诗路文化带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载体打造主题文化轴线,逐步形成诚信、合作、开拓、创新的独特海洋生态文化体系。
实践证明,实现海洋海岛高质量协调发展,前提靠谋划,关键靠发展。在工作推进和改革探索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体会和认识:
1.牢记殷殷嘱托,充分领悟领袖的指导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指引。习近平同志曾14次调研舟山,深入调研、科学谋划舟山发展战略,也见证着舟山的发展变化。舟山始终牢记嘱托,海洋特色的治理体系和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将美丽海岛的伟大事业引向深入。
2.践行“两山”理念,充分领悟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两山”理念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型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含“绿”量。变生态资源优势为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舟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海域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3.坚持改革创新,充分领悟发展的内生动力。一直以来,舟山不断运用改革思维和创新方法破难题、解新题,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工作重心,扩大外延,丰富内涵,稳中有进,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
(市美丽办供稿)
岱山县筑牢辐射安全网 助力国家战略项目高质量发展
随着舟山绿色石化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用于设备、管路无损探伤作业的放射源日渐增多,从2018年的4家探伤单位,10余枚放射源到2021年的24家探伤单位,218枚Ⅱ类高风险放射源,是当时全国γ射线移动探伤作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作为海岛县,岱山县持续克服辐射监管监测能力薄弱,应急装备欠缺等问题,通过精准施策持续筑牢辐射安全网,保持辐射零事故。
一、健全制度体系实现全流程管控。因地制宜出台《舟山市绿色石化基地移动探伤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将辐射类执法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总体部署,整合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监管力量,实行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模式,建立辐射事故快速响应联动机制。制定《γ射线移动探伤单位辐射安全规范考核评分表》,定期考核岛上24家γ射线探伤单位,根据考核结果实行红黄牌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信用评价。
二、强化数字赋能实现精准化管理。大力推动监管技术创新,实现由“人防”到“技防”转变,上岛探伤机均安装GPS定位系统,依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移动放射源信息监管平台”,以国辐公司为技术支撑,研发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出入库管理机器人,创新探伤机扫码领取等手段,实现移动放射源出入库、移动探伤作业的动态跟踪。截至目前,已通过系统累计出入库记录95085条,为监控预警和风险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支撑。“一器一码一终端一平台”的信息化监管模式得到部、省两级领导现场调研时的充分肯定。
三、突出实训实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岛上作业人员数量多、报名难、出岛考试不便利等问题,邀请省辐射防护协会开展上岛办班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400多人,开展就地设立考场考证服务,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成《岱山县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多部门多次联合组织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习,采取无脚本盲演等实战方式,广泛应用无人机、抓源机器人等先进科技手段,着力提升实战能力。
(岱山县美丽办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