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3年第6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3-08-11 09:36 浏览量: 字号:[ ]

 

● 舟山石化基地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 岱山县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妙解海上垃圾分类“方程式”

● 普陀区打造东极县域风貌样板区

 

 

 

 舟山石化基地坚持减污降碳扩“绿”

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舟山石化基地坚持“绿色”先行,以落实“存量减碳+增量近零+碳资源化”的战略任务为牵引,开展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石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23年石化基地“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油渣气化滤饼焚烧回收重金属灰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科技引领,创新绿色低碳应用技术。国内首次采用超低氮燃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运用石化行业颠覆性技术的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利用最差的渣油最大化生产最优质的产品,转化率高达93%。采用国内首创工艺回收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创新了非光气法工艺生产高性能工程塑料聚碳酸酯产品,实现了节能减污降碳和二氧化碳高价值利用的协同增效。

 、目标导向,构建循环降碳绿色链条充分依托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链,构建“浆态床渣油加氢-油渣制氢-重金属回收”循环经济绿色链条,实现回收重金属5216吨/年、滤饼危险废物减量90%以上,进一步对渣油“吃干榨净”。同时,锚定“双碳”目标,构建“乙烯-环氧乙烷-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循环降碳绿色链条,实现了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捕集与高值化利用,形成了具有石化基地特色的上下游一体化循环降碳绿色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投用12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另有24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正在建设。

 、权威领衔,建设减污降碳示范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汇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权威机构共同参与,全面评估石化基地绿色发展现状,开展能效、水效、碳效等7个专题研究,对能化与炼化产业耦合、高温气冷堆等10个重大专项进行前瞻性研究,“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推进污水“净零排放”等5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及重大专项研究成果转化落地(预计2023年8月可完成中期报告,明年3月底完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舟山经验。

 

 

岱山县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妙解海上垃圾分类“方程式”

 

我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引领广大“东海渔嫂”积极参与海上垃圾分类,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海岛渔区的生动实践。

一、活用“加法”,加力量加意识,拉起资源回收链的“群众网”。组建渔哥渔嫂“蓝港巡逻队”,不定期开展渔港巡逻和净滩行动,实现“1+1﹥2”的引领带动效果。组织“金银渔嫂”文艺队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自编自导自演《保护海洋生态 走好共富路》等一系列围绕海洋生态文明的文艺作品,打造了海岛文艺轻骑兵公益巡演品牌。

二、善用“减法”,隐患、减污染,破解资源回收链的“旧壁垒”。通过优惠的价格以旧换新和以补代奖的方式让船老大将废弃电池带回岸上,置换电池年预定量可达1万余节。2022年4月起,积极推动进行环保型渔具灯标替代传统电池试验项目,推广船用环保渔具灯标。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培训机制,开展海上垃圾分类知识技能培训30余场,有效降低垃圾分类的错误率。

三、妙用“乘法”,乘机制、乘平台,搭建资源回收链的“快车道”。19条船上进行海上垃圾分类治理试点,逐步推广辐射到现在的全镇100余艘渔船。截止目前,累计回收渔用废电池近5万节,空瓶5万只,废蟹笼近2万只,共计回收垃圾已经超过100吨。通过精细服务无缝衔接,打通理顺海上垃圾分类“分、收、运”三环节。

四、巧用“除法”,除闲置、除垃圾,打造资源回收链的“新格局” 2022年11月,成立了舟山市首个“小蓝之家”,开展海上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小蓝之家”已吸纳周边赋闲在家的“东海渔嫂”、五保户等共同参与海上垃圾的回收、分类、打包等,“小蓝之家”的全部收入全部用于慰问困难渔嫂和群众。

                             

 

 

普陀区打造东极县域风貌样板区

 

近日,普陀区东极县域风貌区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与东港城市风貌样板区交相辉映,实现“城市+县域”样板格局。风貌区以“蓝海旅镇·和美东极”为定位,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投资1.71亿元,以11大项目为重要抓手,构建“一核三群落,一岛一风貌,岛岛共富美”风貌新格局。

一、实施生态美岛工程。构建“美丽生态、美丽绿道、美丽海景、美丽村落”的风貌体系。构建独具渔岛风情特色的美丽生态,推进东福山大树湾石屋群、福如东海石、灯塔、第一缕曙光照射点等人文生态保护利用项目,通过老屋活化,展示传统风貌记忆,完成房屋收储42户共78幢,修缮4815平方米;构建可游可赏的美丽绿道,投资400万元实施庙子湖道路提升工程,综合视域,打造最佳观景点;构建蔚蓝清澈的美丽蓝海,加强改造贻贝养殖区块,做好近海区域保护;构建有生命力的美丽村落,年均投入约300万元,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风貌管控,累计改造建筑1000余幢,腾出空间用作生产生活配套,持续保持浓浓的海岛生活气息。

二、实施基础强岛工程。建设海岛美丽“天际线”、便捷“海岸线”、优质“生活线”。提升基础设施供给品质,投入约1.4亿元,实施庙子湖配电网落地、污水集中整治、海水淡化二期、庙子湖客运码头建设、青浜饮水保障、东福山客运码头建设等工程,用水保供、排污处理、接待能力、旅游舒适度实现跨越式提升。搭建共富驿站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风貌驿站建设,实现可观可享、运营有序,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三是实施文化育岛工程。写好“至善东极”故事,塑造“东极精神”。深挖文化传承和根脉,通过文化深度解码,探究财伯公文化、庙子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根脉,解读新时代内涵,凝聚海岛力量。构建海岛文化生活圈,整合辖区非遗资源,建设“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纪念碑,串联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老海岛精神馆、海疆卫士门等红色点位,新建、改建存量空间600余平方米,累计完成文化类存量空间改造8000余平方米,营造全域“至善东极”文化场景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收共赢。

四是实施产业兴岛工程。优化品质提升海岛气质,投资2400万元推进庙子湖外立面、夜景提升、“印象东极”旅游商业综合体打造、东福山外立面综合整治等工程,打造东极旅游形象窗口。创新推出《东极镇民宿“红黑榜”考核办法》,推进民宿经营体系化、管理制度化,新增2家“省级金宿”、6家“省级银宿”和15家“岛居舟山”最美民宿,东极村民宿区获评省级民宿集聚区试点单位,创收超3亿元。业态多元激发海岛活力,高标严选升级“倒陡街”新业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闲置资产盘活;推进“减船转产”进程,发展海上休闲体验游,拓宽渔民增收渠道。

五是实施数字慧岛工程。创新“未来海岛”建设,贡献“东极智慧”。规范引导数字体系建设,率先出台《数字赋能东极未来海岛建设实施方案》,投入640万元全面布局“未来海岛”建设工程。链式集成智慧应用,实现交通游览、公共服务、海洋治理等数字应用高效集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 美丽舟山建设

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3年第6期

消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3-08-11 09:36:08

 

● 舟山石化基地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 岱山县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妙解海上垃圾分类“方程式”

● 普陀区打造东极县域风貌样板区

 

 

 

 舟山石化基地坚持减污降碳扩“绿”

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舟山石化基地坚持“绿色”先行,以落实“存量减碳+增量近零+碳资源化”的战略任务为牵引,开展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石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23年石化基地“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油渣气化滤饼焚烧回收重金属灰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科技引领,创新绿色低碳应用技术。国内首次采用超低氮燃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运用石化行业颠覆性技术的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利用最差的渣油最大化生产最优质的产品,转化率高达93%。采用国内首创工艺回收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创新了非光气法工艺生产高性能工程塑料聚碳酸酯产品,实现了节能减污降碳和二氧化碳高价值利用的协同增效。

 、目标导向,构建循环降碳绿色链条充分依托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链,构建“浆态床渣油加氢-油渣制氢-重金属回收”循环经济绿色链条,实现回收重金属5216吨/年、滤饼危险废物减量90%以上,进一步对渣油“吃干榨净”。同时,锚定“双碳”目标,构建“乙烯-环氧乙烷-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循环降碳绿色链条,实现了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捕集与高值化利用,形成了具有石化基地特色的上下游一体化循环降碳绿色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投用12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另有24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正在建设。

 、权威领衔,建设减污降碳示范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汇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权威机构共同参与,全面评估石化基地绿色发展现状,开展能效、水效、碳效等7个专题研究,对能化与炼化产业耦合、高温气冷堆等10个重大专项进行前瞻性研究,“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推进污水“净零排放”等5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及重大专项研究成果转化落地(预计2023年8月可完成中期报告,明年3月底完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舟山经验。

 

 

岱山县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妙解海上垃圾分类“方程式”

 

我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引领广大“东海渔嫂”积极参与海上垃圾分类,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海岛渔区的生动实践。

一、活用“加法”,加力量加意识,拉起资源回收链的“群众网”。组建渔哥渔嫂“蓝港巡逻队”,不定期开展渔港巡逻和净滩行动,实现“1+1﹥2”的引领带动效果。组织“金银渔嫂”文艺队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自编自导自演《保护海洋生态 走好共富路》等一系列围绕海洋生态文明的文艺作品,打造了海岛文艺轻骑兵公益巡演品牌。

二、善用“减法”,隐患、减污染,破解资源回收链的“旧壁垒”。通过优惠的价格以旧换新和以补代奖的方式让船老大将废弃电池带回岸上,置换电池年预定量可达1万余节。2022年4月起,积极推动进行环保型渔具灯标替代传统电池试验项目,推广船用环保渔具灯标。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培训机制,开展海上垃圾分类知识技能培训30余场,有效降低垃圾分类的错误率。

三、妙用“乘法”,乘机制、乘平台,搭建资源回收链的“快车道”。19条船上进行海上垃圾分类治理试点,逐步推广辐射到现在的全镇100余艘渔船。截止目前,累计回收渔用废电池近5万节,空瓶5万只,废蟹笼近2万只,共计回收垃圾已经超过100吨。通过精细服务无缝衔接,打通理顺海上垃圾分类“分、收、运”三环节。

四、巧用“除法”,除闲置、除垃圾,打造资源回收链的“新格局” 2022年11月,成立了舟山市首个“小蓝之家”,开展海上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小蓝之家”已吸纳周边赋闲在家的“东海渔嫂”、五保户等共同参与海上垃圾的回收、分类、打包等,“小蓝之家”的全部收入全部用于慰问困难渔嫂和群众。

                             

 

 

普陀区打造东极县域风貌样板区

 

近日,普陀区东极县域风貌区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与东港城市风貌样板区交相辉映,实现“城市+县域”样板格局。风貌区以“蓝海旅镇·和美东极”为定位,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投资1.71亿元,以11大项目为重要抓手,构建“一核三群落,一岛一风貌,岛岛共富美”风貌新格局。

一、实施生态美岛工程。构建“美丽生态、美丽绿道、美丽海景、美丽村落”的风貌体系。构建独具渔岛风情特色的美丽生态,推进东福山大树湾石屋群、福如东海石、灯塔、第一缕曙光照射点等人文生态保护利用项目,通过老屋活化,展示传统风貌记忆,完成房屋收储42户共78幢,修缮4815平方米;构建可游可赏的美丽绿道,投资400万元实施庙子湖道路提升工程,综合视域,打造最佳观景点;构建蔚蓝清澈的美丽蓝海,加强改造贻贝养殖区块,做好近海区域保护;构建有生命力的美丽村落,年均投入约300万元,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风貌管控,累计改造建筑1000余幢,腾出空间用作生产生活配套,持续保持浓浓的海岛生活气息。

二、实施基础强岛工程。建设海岛美丽“天际线”、便捷“海岸线”、优质“生活线”。提升基础设施供给品质,投入约1.4亿元,实施庙子湖配电网落地、污水集中整治、海水淡化二期、庙子湖客运码头建设、青浜饮水保障、东福山客运码头建设等工程,用水保供、排污处理、接待能力、旅游舒适度实现跨越式提升。搭建共富驿站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风貌驿站建设,实现可观可享、运营有序,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三是实施文化育岛工程。写好“至善东极”故事,塑造“东极精神”。深挖文化传承和根脉,通过文化深度解码,探究财伯公文化、庙子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根脉,解读新时代内涵,凝聚海岛力量。构建海岛文化生活圈,整合辖区非遗资源,建设“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纪念碑,串联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老海岛精神馆、海疆卫士门等红色点位,新建、改建存量空间600余平方米,累计完成文化类存量空间改造8000余平方米,营造全域“至善东极”文化场景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收共赢。

四是实施产业兴岛工程。优化品质提升海岛气质,投资2400万元推进庙子湖外立面、夜景提升、“印象东极”旅游商业综合体打造、东福山外立面综合整治等工程,打造东极旅游形象窗口。创新推出《东极镇民宿“红黑榜”考核办法》,推进民宿经营体系化、管理制度化,新增2家“省级金宿”、6家“省级银宿”和15家“岛居舟山”最美民宿,东极村民宿区获评省级民宿集聚区试点单位,创收超3亿元。业态多元激发海岛活力,高标严选升级“倒陡街”新业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闲置资产盘活;推进“减船转产”进程,发展海上休闲体验游,拓宽渔民增收渠道。

五是实施数字慧岛工程。创新“未来海岛”建设,贡献“东极智慧”。规范引导数字体系建设,率先出台《数字赋能东极未来海岛建设实施方案》,投入640万元全面布局“未来海岛”建设工程。链式集成智慧应用,实现交通游览、公共服务、海洋治理等数字应用高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