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3年第13期
消息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1-01 16:34 浏览量: 字号:[ ]

 

● 嵊泗县多元发力 全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样板

●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普陀山高质量发展

 

 

 

 

嵊泗县多元发力

全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样板

 

近年来,嵊泗县立足海岛县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克服海岛地域、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以无废为主题,做活“海”字文章,全面创新海洋、海岸、海岛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相关举措,积极培育各类“绿色因子”,聚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县示范样板。

坚持高位布局,为“无废”保驾护航。制定出台全域“无废城市”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无废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建立“责任单位每周会商研究+工作专班每半月听取研究 +县分管领导不定时研究”的调度体系,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全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涉固体废物环境执法监管和各类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固体废物摸底排查、问题梳理、限时整改等工作,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违法行为。县“无废办”牵头,各部门协作,完成了10个遥感发现疑似固废违法堆放点的核查整治;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和农业农村三家单位联合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填埋点再排查再整治行动。

二、坚持体系谋划,为“无废”立定脚跟。健全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出台《嵊泗县固体废物统一收集方案》,建成小微固体废物统一收集点,将收运体系延伸至离岛乡镇,扩大小微企业收集范围,进一步解决海岛地区工业固危废收运、处置难的问题。同时,通过整合现有收运平台,推进县再生资源(大件垃圾及固危废)分拣中心建设,创新探索以贻贝加工固体废物为特色的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利用体系建设,补齐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短板。主动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实施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建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清运模式。升级改造渔农村垃圾房、建设回收网点和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等,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坚持海陆统筹,完善海洋污染防治机制。加强城镇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有效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海域污染排放管控,深化海水养殖苗种场的尾水治理,发展高效、优质的现代水产养殖。开展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完成捕捞渔船设备改造,实现二级以上渔港配备含油污水、生活废水、垃圾收集等设施设备全覆盖。

三、坚持亮点打造,为“无废”锦上添花。嵊泗县外岛乡镇积极探索固废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和渔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创新“无废岛屿”绿色发展模式,成功创建花鸟岛、黄龙岛、枸杞岛3个“无废岛屿”。围绕海水养殖,打造具有嵊泗特色的“无废养殖”。全面推进新型环保养殖浮球替换,累计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替代249.5万个;科技引领建设智慧养殖应用场景,实现贻贝产业数字化管理;攻关贻贝壳资源化利用,推动落实贻贝壳处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海上环卫”机制,打造美丽“无废海滩”。面对县域内海滩垃圾清理不及时,存在海漂垃圾的问题,嵊泗县拓展实施近岸海域“两面一线”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季度督查考评机制,各乡镇形成各自的治理模式,进入常态化管理。截至目前,各乡镇累计巡查发现问题502个,已完成整改492个,整改率达98%。清理垃圾4000余立方,进一步打造整洁海滩和洁净海面,助力嵊泗特色海洋经济发展。

                                   (嵊泗县美丽办供稿)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普陀山高质量发展

 

普陀山以美丽舟山建设为抓手,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擘画“绿色、宜游、智慧、人文”的美丽普陀山新画卷。截至今年11月,普陀山景区共接待香游客1158.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01亿元。

    一、坚持“生态优先”,转变发展理念。一是明确“生态兴山”发展思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通过优化环境、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挖掘佛教人文历史,着力建设精致、清净的世界佛教圣地。二是探索体制创新。持续优化功能布局,探索旅游空间拓展和延伸,实现与朱家尖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的双岛互赢。三是创新治理方式。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景区实际,相继出台普陀山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等一整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实施多元主体参与景区共建。

    二、坚持“生态保护”,筑牢发展基石。一是“护林提质”护出青山秀美。普陀山近几年累计投资超过2亿元,通过林分结构改造、山林抚育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稳步推进山林景观改造,维护生态平衡,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及森林覆盖率都有极大提升。连续多年获得“国内最佳自然景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二是“五水共治”治出河水清丽。重点推进洛迦山海水淡化、景区“直饮水点”、深度处理水和5000吨级污水处理系统,地表水实施“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三是“蓝天保卫”保出清净庄严。普陀山在全国景区率先推行“三支清香”文明敬香,彻底消除了寺院内大把烧高香现象,进一步净化了景区空气,减少了安全隐患。

三、坚持“生态惠民”,共享发展红利。积极打造龙湾、前山、中山及合兴村各具特色的“渔家苑”、“商住圈”等旅游休闲产业。普陀山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23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6.1万元。

                                    (普朱管委会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 美丽舟山建设

美丽舟山建设简报2023年第13期

消息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1-01 16:34:26

 

● 嵊泗县多元发力 全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样板

●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普陀山高质量发展

 

 

 

 

嵊泗县多元发力

全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样板

 

近年来,嵊泗县立足海岛县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克服海岛地域、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以无废为主题,做活“海”字文章,全面创新海洋、海岸、海岛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相关举措,积极培育各类“绿色因子”,聚力打造“无废城市”海岛县示范样板。

坚持高位布局,为“无废”保驾护航。制定出台全域“无废城市”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无废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建立“责任单位每周会商研究+工作专班每半月听取研究 +县分管领导不定时研究”的调度体系,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全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涉固体废物环境执法监管和各类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固体废物摸底排查、问题梳理、限时整改等工作,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违法行为。县“无废办”牵头,各部门协作,完成了10个遥感发现疑似固废违法堆放点的核查整治;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和农业农村三家单位联合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填埋点再排查再整治行动。

二、坚持体系谋划,为“无废”立定脚跟。健全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出台《嵊泗县固体废物统一收集方案》,建成小微固体废物统一收集点,将收运体系延伸至离岛乡镇,扩大小微企业收集范围,进一步解决海岛地区工业固危废收运、处置难的问题。同时,通过整合现有收运平台,推进县再生资源(大件垃圾及固危废)分拣中心建设,创新探索以贻贝加工固体废物为特色的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利用体系建设,补齐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短板。主动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实施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建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清运模式。升级改造渔农村垃圾房、建设回收网点和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等,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坚持海陆统筹,完善海洋污染防治机制。加强城镇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有效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海域污染排放管控,深化海水养殖苗种场的尾水治理,发展高效、优质的现代水产养殖。开展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完成捕捞渔船设备改造,实现二级以上渔港配备含油污水、生活废水、垃圾收集等设施设备全覆盖。

三、坚持亮点打造,为“无废”锦上添花。嵊泗县外岛乡镇积极探索固废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和渔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创新“无废岛屿”绿色发展模式,成功创建花鸟岛、黄龙岛、枸杞岛3个“无废岛屿”。围绕海水养殖,打造具有嵊泗特色的“无废养殖”。全面推进新型环保养殖浮球替换,累计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替代249.5万个;科技引领建设智慧养殖应用场景,实现贻贝产业数字化管理;攻关贻贝壳资源化利用,推动落实贻贝壳处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海上环卫”机制,打造美丽“无废海滩”。面对县域内海滩垃圾清理不及时,存在海漂垃圾的问题,嵊泗县拓展实施近岸海域“两面一线”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季度督查考评机制,各乡镇形成各自的治理模式,进入常态化管理。截至目前,各乡镇累计巡查发现问题502个,已完成整改492个,整改率达98%。清理垃圾4000余立方,进一步打造整洁海滩和洁净海面,助力嵊泗特色海洋经济发展。

                                   (嵊泗县美丽办供稿)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普陀山高质量发展

 

普陀山以美丽舟山建设为抓手,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擘画“绿色、宜游、智慧、人文”的美丽普陀山新画卷。截至今年11月,普陀山景区共接待香游客1158.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01亿元。

    一、坚持“生态优先”,转变发展理念。一是明确“生态兴山”发展思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通过优化环境、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挖掘佛教人文历史,着力建设精致、清净的世界佛教圣地。二是探索体制创新。持续优化功能布局,探索旅游空间拓展和延伸,实现与朱家尖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的双岛互赢。三是创新治理方式。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景区实际,相继出台普陀山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等一整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实施多元主体参与景区共建。

    二、坚持“生态保护”,筑牢发展基石。一是“护林提质”护出青山秀美。普陀山近几年累计投资超过2亿元,通过林分结构改造、山林抚育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稳步推进山林景观改造,维护生态平衡,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及森林覆盖率都有极大提升。连续多年获得“国内最佳自然景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二是“五水共治”治出河水清丽。重点推进洛迦山海水淡化、景区“直饮水点”、深度处理水和5000吨级污水处理系统,地表水实施“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三是“蓝天保卫”保出清净庄严。普陀山在全国景区率先推行“三支清香”文明敬香,彻底消除了寺院内大把烧高香现象,进一步净化了景区空气,减少了安全隐患。

三、坚持“生态惠民”,共享发展红利。积极打造龙湾、前山、中山及合兴村各具特色的“渔家苑”、“商住圈”等旅游休闲产业。普陀山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23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6.1万元。

                                    (普朱管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