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舟山市从实施本底调查、体验地建设、支持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海上监管执法和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一、摸清家底,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自2019年起历时三年,完成了全省首个全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全省首个海岛全门类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春夏秋冬4个航次,鉴定出海洋生物11大类935种;海岛(普陀区)调查记录到陆生生物2980种,其中全球新记录种1种(普陀条胞牛肝菌)、中国新记录种28种、浙江新记录种100余种。调查还发现了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级的中华穿山甲和易危级的小灵猫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野外种群。当前定海、岱山、嵊泗也相继启动了海岛全门类本底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立法引领,以制度完善促进海洋生态修复。2017年,舟山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为全市2456.4平方公里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保驾护航。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海洋牧场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造人工鱼礁超25万空方,移植龙须菜、石莼、褐藻等22.5吨,每年增殖放流各类苗种约15亿单位,科学构建立体化、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养护系统。科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底栖生物数量及渔业产值得到了显著增多,海洋牧场区域海水透明度1.5米,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一些稀有物种如海豚和海龟也在礁区频频出现。同时继续加大执法巡护,严打破坏海洋环境资源行为,十四五以来开展海洋执法检查9000余次,清理各类网4.6万余顶,拆解三无渔船1400余艘,立案查处3525起。
三、强化宣传,大力普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依托“3.3世界动植物日”“六五世界环境日”“522生物多样性保护日”“815全国生态日”开展入校进村等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我市五峙山自然保护区宣传视频在加拿大COP15-2会场轮播,向国内外讲述舟山保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故事,也向全球展示了五峙山列岛鸟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进程,尤其是现在已经成为中华风头燕鸥全球主要的繁衍栖息地之一的卓然成效。近三年每年开展网上为期40天的中华凤头燕鸥慢直播,其中2024年邀请潮客达人共同关注,观看点击率突破1.2亿人次。浙江首家海洋鸟类科普馆也正式开馆。(舟山市美丽办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